一、引言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綜合度假村與旅遊管理系博士生劉超(第一作者)在導師侯遠思副教授的指導下,其論文《A Dynamic Theoretical Model Based on Compensatory Ethics: How Religious Belief Shapes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被旅遊領域知名期刊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簡稱“JHTR”)接受並發表。
論文簡介:
Liu, C., Hou, Y., Gu, R., & Cai, Y. (2025). A Dynamic Theoretical Model Based on Compensatory Ethics: How Religious Belief Shapes Tourist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Journal of Hospitality & Tourism Research. https://doi.org/10.1177/10963480251313491
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個人的行為動機源于效用最大化,這種觀點忽視了道德是決定遊客行為的重要因素。這種忽視限制了其充分解釋遊客行為的能力,特別是在宗教旅遊和親環境行為的研究背景下。因此,本文旨在採用道德補償模型作為內在機制,以闡明宗教信仰如何影響遊客的環保行為。這項跨學科研究通過使用世界價值觀調查資料庫和實地調查,基於道德補償理論,整合宗教旅遊、行為經濟學和社會學相關理論,建立了一個動態理論模型。研究結果表明宗教信仰會削弱遊客的時間偏好,並對他們的親環境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在道德許可和道德淨化階段,遊客表現出不同的親環境行為意願。此外,該研究還為宗教旅遊領域提供了有益的實踐啟示。
二、正文
本文作者簡介:
劉超,分別從北京理工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和碩士學位,他的研究興趣集中在旅遊背景下的傳統文化、老齡化、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研究。他積極參與了一些國家級學術研究項目和課題,並在中英文期刊、學術會議和媒體上發表了一些文章。此外,他在業界擁有豐富的工作經驗。
以下內容是劉超同學對論文發表以及博士期間學習的個人感悟
尊敬的各位老師和同學,此刻我坐在深夜的書桌前,望著窗外的樹葉正被路燈浸潤得發亮,我懷著複盤和反思的心情,敲下這些文字,與大家分享我近期在期刊發表論文的歷程,途徑一年的構思、採集資料、寫作、審稿修改,作為一名博士生,這篇論文的發表不僅是學術探索的成果,也是課堂知識向論文轉化的一種實踐。
在第一年的博士生涯中,主要修習了三門課,分別是advanced research methods、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hospitality and gaming management和research writing,我從這三門課程中習得的思維框架與工具,極大程度上指導了本研究。我將從三個維度展開這段學習旅程。
1.點睛之筆:研究方法
我本碩都是經濟學背景出身,過去的研究會側重於資料和模型,會弱化理論在研究中的角色。之前做研究,我們會卷資料庫是否足夠稀缺,建模模型是否足夠複雜和嚴謹,通過這兩個步驟,能夠最終得到(比如)變數A到變數B的相關性是否顯著,但是當涉及到,為什麼A會影響B時,常常沒有下文。
不同領域的研究有不同的研究範式,旅遊領域的研究在基本的數理模型之上,非常重視理論貢獻和實際貢獻。這需要跨學科背景的博士生,去轉變研究思維和研究工具,去熟悉新的研究方式。
通過我們系主任苗莉(Li MIAO)教授的高級研究方法課,我直接受益於課堂中的方法論思辨。旅遊領域的研究不是資料的堆砌,而是需要深刻探求背後的意義。而方法論的價值不在於工具的複雜,而在於與研究問題的適配度。我意識到學術創新,始于對既有範式的敬畏,也需要再往前邁一步,具有跨學科交叉研究的勇氣。
基於此,我開始構思,我是否可以把以前經濟學的一些研究範式和旅遊研究重視理論闡釋的優點相結合,做出一篇研究。之後,我便開始尋找一些和研究主題相關並且的合適的二手資料庫,去探索能否證明理論模型中的baseline關係,並在後續的研究設計中對理論解釋機制進行探索。
我的研究或許仍有局限,但也說明了一個道理:課堂傳授的不僅是知識,更是學術思維的養成,從文獻批判到理論建構,從方法選擇到寫作呈現,每一步都需要夯實課堂上所學的基礎知識,厚積才能在後邊靈活運用。
2.選題之匙:當代旅遊研究
在博士課堂中,我學到了一個道理,好的研究或許始于對現實的敏銳觀察,但更重要的是通過理論文獻梳理,完成於對學術空白的精准定位。
我們系裡開設了當代旅遊研究這門課,授課者是黃業堅(Anthony)教授,每次課程都會給我們一些問題和訓練,完成對於我們的研究啟發。文獻回顧具有望遠鏡和放大鏡的作用,通過系統梳理和分類近二十年國內外旅遊研究,我發現,現有成果多集中於比較熱點的話題,每年的熱點不同,其發文趨勢也不同,但是對一些值得研究的小眾課題或者特殊群體,很少有學者進行深度解構。課堂中強調的批判性文獻分析讓我意識到,有些研究本就很難出成果,也很難做,但需要人去做。因此,選題也是一種勇氣,至於怎麼權衡,是擺在每一位學者面前的問題。
複雜系統研究通常需要構建多層理論框架,多層理論框架通常兼具創新性與解釋力。因此,在選題的過程中,需要把此領域背後相關的理論進行梳理,才能知道自己的研究在哪個位置,還有哪些創新點可以做,以及做出來是否可以產生真實的貢獻。如何使得論文既紮根本土實踐,又能與國際學術話語無縫對接,是需要鑽研和琢磨的問題。
3.平衡之路:研究寫作
當我們有了想法,有了資料,有了理論,如何將腦子裡的東西轉化為可以交流的文字,至關重要,論文寫作需要在學術規範與創新表達間尋找平衡。既需要作者的問題闡述意識,也需要時刻站在讀者的角度去考慮,寫的內容能否被讀者理解和認可。
我們的研究寫作課老師是雷智豪(Raymond)教授,我記得他講需要先用理論文獻回應爭議,再用所選擇的模型來構建中層解釋,最終用文獻綜述和方法論部分來編織自己的邏輯鏈條,這樣可以規避一些理論碎片化陷阱的問題。
在Intro部分,風格也許會有不同,但是“講故事”的能力要強,既需要邏輯清晰,也需要引人入勝。通用的是採用倒金字塔結構,用資料來指出研究問題,並根據文獻梳理來引出research gap。
論文的表達體系,需要一直精進和訓練,這樣會使得論文在匿名評審階段獲得兼具理論精准度與敘事溫度的評價,也可以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寫作模版。
結語:
簡要總結,一家之言,多多斧正。回望課程學習階段的時刻,我們或許會為令人生畏的概念名詞、模型和理論感到困惑。但這些是基礎,也是工具,當熟能生巧,便可庖丁解牛,完成從工具使用者到方法創新者的轉變。我想融匯一下朱元璋和曾國藩的名言,“高築牆,廣積糧,結硬寨,打呆仗”,多利用上課時光打基礎。最後,願大家身體健康,論文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