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很多人的印像中是重視學術的象牙塔。隨著時代變遷,國際交流日益頻繁,以及近年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社會與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校的教學模式逐漸轉變為課堂與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畢業後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學生的就業率在很大程度上是衡量學校、學科教育質量與增值的標誌,特別是應用型學科。

近年來,科技的變革對商科教學與研究產生了極大的衝擊。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商科的發展必須適應科技的變革和社會的需求。學校必須推出盡可能豐富的舉措來指引學生適應這個充滿變革的社會。關於數據挖掘、區塊鏈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談論已不罕見,現在的挑戰是如何善用這些技術來改革商科教育。這不是錦上添花,而是勢在必行。例如在會計和金融行業,企業需要的不單是具備專業知識的畢業生,更是能夠將信息科技運用於商業實踐的全面型人才。商學院應及時檢驗並調整現有課程,增加更多與科技相關的元素。在這個科技急速發展的時代,高校不僅要以滿足市場需要為目標,更要擔當起引領教育發展的責任。

一個高校培養的學生是否會被企業和社會認可,得看他的從業能力。那麼,在高等教育中,如何提升學生的從業能力?這主要看兩個方面,首先是學校傳授給學生的知識結構,其次是學生的綜合素質。

我們要思考如何培養“接地氣”的學生,讓他們學會理論聯繫實際。過去的高等教育,對人才的認可更多停留在學術層面上,然而,大多數學生畢業後最終是走向企業就業,這就要求他們有將學校所學的理論與實際工作快速結合起來的能力。畢竟很多理論,還是一種在“ 實驗室”裡的狀態,通常在理想化的情況下才成立,一旦參數變了,就達不到理想的效果。真正的人才,應該在不同環境、不同參數下,都能找到最優的解決問題方案。我們不僅要培養學術理論做得好的學生,更要培養能將所學的理論靈活運用到今後工作中的學生。這樣的應用型人才才是企業與社會最需要的。因此高校應改變知識傳輸的方式與結構,除了教授理論知識,應更多地通過校企合作、企業實習等模式來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這點不光針對商科教育,對任何學科教育來說都非常重要。

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十分重要,但如何培養?這是高等教育的最難之處,也是目前中國高等教育亟待改善的地方。對個人發展而言,綜合素質的培養比學科知識更加重要,團隊精神,社交能力、逆境商、責任心等都是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家會注意到一個普遍的現象。現在很多年輕人,通過社交軟件能很好地同人溝通,但當與人面對面時,卻缺乏一種最基本的人際溝通能力,特別是與陌生人相處時,不知如何展開對話。進一步講,隨著機器智能化應用的普及,可能很多的服務、社交並不需要當面完成。這是不是意味著將來的人才不需要具備人際交往能力呢?不是的。一台再智慧的機器,它的研發、程序設計還是要靠人來完成。人需要對應用場景和機器特性足夠了解,才能設計出相應的程序,讓機器變得更智慧。因此,這只是交流的方式不一樣,而不是交流的本質改變了。人終歸要回歸到社會中,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在這個信息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綜合素質差異更明顯。現在,很多工作可以由機器替代,那麼我們就得更注重對學生及教師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要培養他們對提升自身綜合素、能力的意識。那麼,這種意識怎麼培養呢?大學階段的教育就起了極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一些年輕人也表現出缺乏基本的責任心、抗壓能力弱、經不起挫折等問題,這說明很多年輕人在綜合素質方面亟待提升。有時候我們會看到新聞裡有諸如某某學校的學生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而輕生的報導,難道是他們受到的教育不夠好嗎?顯然不是。過去,我這一輩,我的父輩,我們所受的教育遠沒有如今豐富和先進,但是前輩承受挫折的能力明顯高於現在的年輕人。

另一方面,對教師而言,由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並不屬於教師升職的硬性考核標準,因此往往被許多教師忽略了。從這一角度看,師者更應注重師德、具有責任感。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學科知識,還應更多地去幫助他們增強自我成長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由此,高校除了對學生的培養,也要注重對員工的持續培訓,注重對教師綜合能力及素質的提升與培養。我們在招聘教師的時候,除了考核教師的業務水平,更應注重教師的綜合素質,考察教師是否對學校、學生具備責任感,是否願意承擔一些學術工作之外的事務。大學教育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良好思維及三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我們需要的是對教學工作具備熱忱、對學生有責任心的教師,而不是僅僅盯著學校分配的教學任務按部就班完成的教師。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真正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才能為人師表。名師才會出高徒。

面向未來,企業與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是那些自我成長性高、綜合素質高,能夠應付各種參數變化的實用型人才。育人最重要是使學生保持開闊的思維、視野,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學校、社會的長遠發展基於每個個體綜合素質的提高。

澳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陳靖涵

文章來源:商訊(2021年5月)